行業資訊
勝似塑料?Galaxy Z Flip 折疊屏里的秘密
折疊屏開啟顯示新紀元,從兩年前的炒概念,到現在的拼量產,智能手機作為快消品,這種迭代的節奏確實略慢了一些。但它畢竟不是簡單的柔性屏,涉及到折疊和消費端的應用,一不注意就會弄巧成拙,容不得廠商不小心。
如果說 moto razr 的回歸是致敬經典的情懷之作;那 Galaxy Z Flip 的出現就是向陽而生的時尚新品。隱藏式雙凸輪,無段式轉軸,官宣高達 20 萬次的開合次數,即便是以我每天變態的看手機次數來算(200次/日),純算下來用個 2 年半也沒啥問題。
真的有這么厲害嗎?說的我自己都快要信了。
之前像 Mate X、Galaxy Fold 等很濃厚的塑料反光,彎折后的感人痕跡,無論你顯示再艷麗,給人的感覺都像是蒙上了一層廉價的外衣。
這次 Flip 的表現又如何呢?先看這塊折疊屏的顯示效果,三星自產自供,還是用在象征未來的明星產品上,光學指標肯定沒啥問題,而至于整體觀感,這個跟上層蓋板的材質也直接相關。
折疊屏最重要的三個因素:折疊方向、厚度和結構。這些決定了折疊時屏幕變形和擠壓的程度,再加上各種組件物料分析與搭配,才能真正保證顯示模組最終的可靠性。
01 折疊方向
無論內折還是外折,沿屏幕走線還是垂直屏幕走線折,都會影響到整機效果。內折彎折半徑小,折損風險大,而且需要外屏輔助成本較高;外折彎折半徑大風險小,但整塊屏幕暴露在外,抗跌抗摔能力又弱很多。跟走線的關系就更容易理解了,折疊方向垂直走線,多次的彎折會導致走線斷觸進而出現顯示問題,而平行的話就好很多,所以現在幾乎所有的可折疊屏都是延著屏幕的走線。
折疊屏面板的設計,根據面板驅動芯片的綁定位置,可分為沿Data line方向折疊,和沿Gate line方向折疊。目前,包括三星Galaxy Fold,都采用了沿Gate line方向折疊方式,這樣可以避免較硬的Gate line被彎折,降低斷線風險,第二代一樣也會采取相同的折疊方式。
02厚度
折疊屏和普通的柔性屏在前段制程上基本相同,大的區別在模組制造的工序,折疊屏在貼合和零部件組裝等方面要更加復雜。但說到底還是多層材料堆疊,在彎折后難免出現各層間錯位,所以層數越少越好,厚度越薄越好,這樣一來折疊屏的減薄工藝就更加被突顯出來?,F在的普遍做法就是舍棄外掛觸控層,然后直接做在薄膜封裝層之上。
但無論怎么減薄,作為顯示屏受到外部沖擊的第一層防護,最核心的保護材料還得是“蓋板”。常規的智能手機都是用鋼化玻璃,但折疊屏就很難實現,所以之前都是采用塑料層(透明 PI)來替代玻璃。
三星這次在 Galaxy Z Flip 上不僅采用了日本住友的透明 PI,還在肖特玻璃的基礎上加工出了超薄玻璃 UTG(Ultra-Thin Glass),玻璃彎折的問題解決了,但略顯遺憾的是最后的成品上,這層 UTG 材質外還是覆蓋了聚合物層,目的肯定是保護 UTG,硬度上一般偏差,觀感上雖然沒有上代那么塑料,但在折痕處還是能明顯看出不同于玻璃的質感。
相較而言,超薄折疊玻璃UTG在表面平整度、耐劃傷性、耐溫性、對顯示屏器件的沖擊保護等方面先天都具有更高的性能指標,但這并不意味著CPI無法通過物理和化學改性達到類似水平。
另一方面,在蓋板折疊曲率半徑越來越接近零的過程中,最遠端的正應力還是會不斷增大。CPI表面能夠承受的屈服應力理論上還是會大于超薄玻璃的斷裂應力,所以其理論曲率半徑小于玻璃能達到的極限。并且隨著玻璃厚度和曲率半徑的減小,制造工藝難度和成本都會極大提高,產品良率也降低較多,在切割、輸運的過程中也更容易形成微裂紋和破損。CPI在制造、切割、輸運過程中不易受損,有更大的成本優勢。
但在實際制造中,CPI也會出現各種缺陷,目前能達到的曲率半徑也在毫米量級。再加上目前CPI整體產業剛剛起步,其技術改進提升速度可能會慢于已經與顯示產業磨合多年, 研發、生產機制都更為成熟的玻璃產業。
折疊玻璃與CPI蓋板優劣勢比較
03結構
說到折痕,這可以說是目前可折疊手機最大的痛。就目前來看,僅僅這一項,整個行業都沒有一套成熟、可靠的解決方案。近段時間蘋果的一項關于折疊屏的專利泄露,可以看到這家從未發布過任何折疊屏產品的廠商,也在試圖通過一種新的技術來解決折疊屏彎折之后的折痕和可靠性的問題。這也側面反映出折疊屏屏幕技術,依然是目前整個行業都在著力突破的技術難點。
既然如此,那么Galaxy Z Flip和Motorola razr這類「新型折疊屏」又做了什么呢?
我并不認同很多人將這兩款產品單純的理解為純產品形態創新的看法,即便是對于Motorola razr這類充滿著「復刻」意味的產品來說,亦是如此。
和去年的折疊屏旗艦相比,Galaxy Z Flip這類折疊屏方案最大的變化就是將原本的「橫向折疊」變成了「上下翻折」。表面上看,這似乎是為了追求更好的便攜性。但實際上這個觀點經不起推敲,因為「便攜性」并非用戶使用折疊屏手機的核心痛點,甚至大多數用戶為了追求更大的顯示面積,是能接受適當犧牲一些便攜性的。
在我看來,「由橫到豎」背后反映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產品思路。豎向翻折方案實際上放棄了折疊屏之前普遍存在的「手機展開之后就是平板」的產品邏輯。而是將一款普通的手機進行彎折,從而實現更好的便攜性。
這跟我上面說的并不矛盾。之前的折疊屏方案在完成「手機到平板」的變化之后,面臨一個最麻煩的問題就是軟件層面的適配和優化問題。盡管我們可以看到,三星和華為這樣的廠商在自家的折疊屏手機上做了一些大屏優化、分屏顯示等功能。但大多數的APP在折疊屏上都只是簡單粗暴的拉伸顯示,面臨適配性差,顯示效果不佳的問題。
這其實并不能怪三星、華為不夠努力,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在安卓之前并沒有做針對大屏,以及「小屏到大屏」的底層設計。實際上,直到去年的 I/O 開發者大會上,Google 才首次提出在 Android 10上加入對于折疊屏系統優化。
我想,谷歌在這件事情上可能也有一些矛盾,畢竟傳聞中「一統天下」的新操作系統Fuchsia的研發已經是行業內公開的秘密。究竟是要另起爐灶,還是在現有安卓基礎上做修補?可能在今年發布的Android 11上多少能看出一些端倪。也正因如此,短期來看大屏生態的適配和優化是折疊屏手機一個繞不過去的大山。
如此一來,Galaxy Z Flip這類折疊屏方案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展開之后和普通手機顯示面積無異的特性,讓它很好的規避了軟件的優化和適配問題。從某種意義上看,這是一種非常聰明且討巧的產品思路,也可以看作是三星在現階段條件下針對折疊屏方案作出的一絲妥協。
折痕雖然不影響顯示,但觀感實在不敢恭維,特別是在息屏且反光的時候。
折痕的深淺和結構有很大的關系,從目前折疊屏的形態來看,有 U 形、楔形和水滴形三種。不同的形態對應不同的結構設計,每一種設計可以說都是一個專利。
這個簡單來說也是個層狀結構,中間最關鍵的是鉸鏈和轉軸,比如 Flip 和 razr 都采用的零間隙鉸鏈, 防止灰塵進入的同時,還能有效降低彎折時各膜層錯位甚至是走線斷裂的風險,這對于折疊屏的壽命來說非常關鍵。柔性屏的工藝比拼至關重要,折疊結構的設計角逐更是代表著各大廠商在機械制造上的技術地位。
從這個意義上看,Galaxy Z Flip、Motorola razr這類產品實際上開啟了「折疊屏2.0」時代。
站在更高的維度來看,折疊屏市場目前并沒有一個最優解出現。這其實是由當前行業的技術、工藝、生態等因素所決定的。但這并不能否定這些折疊屏新品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每一家廠商推出的各種五花八門折疊屏新品,其實都是對于這項創新技術的探索和嘗試。只有不斷試錯,才能無限接近那個最終的正確答案。
而從消費者的角度而言,我們在鼓勵創新的同時,其實也樂于見到一些真正能夠落地的創新產品的出現。對于一些只會玩噱頭和概念的產品,消費者也會用口碑和錢包來投票。只有經過市場檢驗之后的產品和技術,才是行業真正的未來。我們也深信,折疊屏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時間不會太遙遠。
來源:Referline
相關資訊
-
2009-09-06
化工行業部分產品面臨產能過剩隱患
-
2009-09-06
鋼鐵、化工產業將帶動京津冀都市圈的發展
-
2009-09-07
德國化工協會:下半年需求將明顯復蘇
-
2009-09-14
如果看待膠帶市場呢?
-
2009-09-14
深圳失業人員可享受公共就業服務
-
2009-09-16
綠色聚氨酯材料車用領域的環保意義
-
2009-09-17
東莞劇毒化學品(除液氯)運輸車輛不得上路
-
2009-09-22
汽車膠粘劑、密封膠成就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