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想跨界做口罩的老板,別沖動!
誰曾想,口罩竟然成了2020年“全球硬通貨”。
3月9日起,董明珠的微店賣起了口罩,上線5分鐘就有2萬人預訂,1小時后達到7萬。
格力牌KN95口罩5.5元/個,一次性醫用口罩3元/個,每人限購1盒50個。價格不算太貴,但搶購規則有點小復雜,先預約,等待中簽短信,還得在規定時間搶購,不少人吐槽“根本搶不到”。
隨后,小巴搜索了一下電商平臺,發現已經有少量口罩上線,基本都限購,部分需提前搶購,以一次性防護口罩為主,價格基本在2~5元/個。
從一“罩”難求到口罩重新出現在電商平臺背后,是在中國正如火如荼發生著的“口罩大生產運動”。
企查查數據顯示,2020年1月1日至2月28日,新加入口罩生產隊伍的企業有2957家。
近3000家企業中,不乏上汽通用五菱、格力、富士康這類大型企業,還有不少臨時“參賽”的中小企業。
我們猜,一定有很多老板躍躍欲試,也想跨界做口罩,不過小巴先潑一盆冷水,口罩看似簡單,但臨時轉產還真不容易。
首先,做醫用口罩就別想了。
昨天,小巴聯系上東陽一家臨時轉產口罩的公司,老板盧林說,公司臨時轉產做口罩,如果要做醫用級別的口罩,需要先申請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而這個證的審批至少需要3個月,審批的前提條件是要配備10萬級無塵凈化車間,而光這個車間的裝修至少需要一兩個月。
3個月后,黃花菜都涼了。
盧林說,他們公司一邊等審批,一邊開始做民用口罩,生產民用口罩需要辦生產許可證、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檢驗報告等,疫情之下政府也著急,因此辦理的速度還挺快。
緊接著,第二個問題來了——購買口罩生產設備。山東一家服裝廠轉型生產防護服和口罩,老板在接受小巴采訪時抱怨道:生產口罩機的設備廠商很不靠譜,提貨時臨時加價,我最后花了160萬才買到原本只需60萬的設備,關鍵是幾乎沒有售后服務。
最后,還有一個幾乎全口罩行業面臨的頭等難題——原材料熔噴布價格瘋漲。
小巴先簡單介紹下,一般來說,一只口罩分為三層,里外都是單層紡粘層,最關鍵的是中間的熔噴層,用來過濾病原體微生物、體液、顆粒物等。
熔噴布就是口罩的“心臟”,沒有熔噴布,就只能“讓機器等布”,或者停產。
自疫情以來,熔噴布一天一個價,從1萬~3萬左右/噸,如今漲到了20萬~30萬/噸,黑市價高達40萬甚至更高,但依然一“布”難求。
起初,大家也好奇,既然這么多企業紛紛跑步入場口罩行業,為什么沒有企業抓住商機,跑去做熔噴布呢?
當然,這個想法太天真,據業內人士分析:一來是因為熔噴布的生產線投入較大,設備生產安裝周期較長,一般口罩生產線快的半個月能到位,而熔噴布的生產線起碼需要三五個月;
二來是因為技術難掌握,生產熔噴布的技術比口罩更難,工人操作需要由熟練工進行專門培訓,一旦掌握不好工藝就會出現熔噴波動,最終影響口罩過濾層的阻隔效果。
所以,熔噴布看似門檻不高,但最終能生產出完美成品的卻不多,這將大多數想要入局的企業擋在了門外。目前,僅有中石化、中石油、順威股份、神馬華威等少數企業參與布局。
看來,生產一只薄薄的口罩,還真是不容易。那么全民生產后,中國現在口罩夠用了嗎?
3月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宣布,全國口罩日產能和日產量已雙雙突破1億只。
這個量夠用嗎?據華創證券分析,中國二三產就業人口約5.3億人,如每人每天用一只口罩,全部復工后一天就需要5.3億只口罩。
照這么算,至少當下國內口罩的供應還不算寬裕。
更何況,口罩不僅在中國搶手,如今更是全球都嗷嗷待哺。按照以往測算,中國日產口罩最多2000萬只,這就已經達到了全球年產量的50%,再加上中國疫情暴發期間,沒少從國外搬口罩救急,由此推算,目前全球的庫存是嚴重不足的。
當然,目前中國口罩已經開始陸續支援國外。昨日,意大利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破萬,中國企業緊急向意大利出口200萬套普通醫用口罩。
外交部也很給力地表示:中國不會禁止醫用口罩和防護物的出口。
那么,問題來了,目前跨界轉產的企業現狀如何?3000家企業跑步入場,又有何隱患?全民生產口罩還會帶來哪些意想不到的變化?來看看大頭的分析。
我們公司原來是做一次性無紡布美容美發用品的,之前也做過美容口罩,所以轉產做口罩還算快。
在2月初,東陽市經信局聯系到我們公司,讓我們投資生產口罩。公司立馬準備,花了150萬高價購入2臺半自動和1臺全自動的口罩打片機,花了100萬購買50多臺口罩耳帶打釘機,再加上原材料熔噴布以及其他配套用品,七七八八加在一起共花了300萬左右。
當時我們采購熔噴布,價格已經漲到7萬/噸,但比現在便宜多了,現在最高的價格漲到了40多萬/噸,屬于有錢都買不到,目前主要依靠政府幫忙調配,另外自己也盡量想辦法解決一些。
雖然一開始困難重重,但在市政府的幫助和自身的努力下,從公司注冊到產出口罩,只用了不到10天時間,速度還是比較快的,目前能達到18萬只/天的產量。
起初,我們生產出來的口罩完全通過市政府調配,供貨給企業、藥房、機關單位、民生工程等。政府會根據口罩廠的成本來調動價格,所以我們公司的盈利還是可以保證的。
目前,政府也會給我們一些配額,用來支持身邊朋友等一些零散的需求。
隨著本地口罩產量的增加,市經信局也幫我們對接了其他省份的部分訂單。
此外,出口方面,我們也會著手準備,已經有一些外貿企業來商談,后期國內需求滿足之后會考慮出口,當然也會提前向政府報備情況。
經過這次疫情,我們公司也有了新的規劃。原本做美容用品,行業競爭非常激烈,如今在疫情下公司做口罩的口碑起來了,轉型的條件一點點成熟,接下來公司會著手裝修10萬級無塵凈化車間,獲得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最終將順勢轉型到醫用口罩行業。
我相信缺口罩的問題總能得到解決,但是目前出現原材料暴漲的現象,我認為這個和政府在口罩價格上的大規模管制有關。
一方面,政府對口罩大規模價格管制局部是有必要的,比如封城后的武漢,物流等全部停止,此時,人心惶惶,這個區域實際上也不存在市場機制了,因此政府干預很有必要。
但是,如今全國的口罩生產企業大量被政府征用后,就引發了一系列問題。
口罩是眾多企業市場分工協作的產物,口罩價格也同樣會傳遞到上下游,排除復工等因素,無論如何,適當的價格上漲會驅動全產業鏈一起開足馬力大力生產。
但征用了全國的口罩企業并進行價格管制后,管制后的價格不足以吸引新的市場資源投入,結果就是征用后,一些企業把存貨加原料耗盡后就沒辦法繼續生產,使得產能不會連續、正常地發揮作用。
另一種情況則是,口罩價格管制后,沒有被管制的上游原材料暴漲,導致一部分口罩企業失去進貨能力,這也會影響產能。
如果不進行大面積的管制,盡管疫情初期會出現一定的漲價情況,但沒必要過于緊張??只判缘膬r格波動不會維持很久,總會到一個穩定的價格水平,然后,因為利潤空間擴大,上下游的資源都會被吸引,增加供給,無論是原材料還是口罩價格反而會逐步回落。
如果此時,政府再按照市場方式統一采購,這個過程供給的擴大,顯然優于現實中的嚴重短缺。而價格管制的唯一成果就是名義價格確實低,但普通人也買不到。
至于企業大面積轉型的現象,我注意到,一些新能源車企業參與到了全民生產口罩浪潮中,我對此表示擔憂:這很可能存在一些企業,是從一個吃補貼的模式轉向另一個吃補貼的模式,這是一個隱患。
此外,轉型做口罩,如果是從正常經營角度出發,那自然應該考慮中長期的情況。如果沖著國內市場,那么疫情是不是在夏季還會繼續是關鍵。如果沖著國外市場,那么政府管制干擾市場現在是全球主流,到時候也是價格管制、征用,又該怎么辦呢?如果疫情過去了,產能過剩也會引發一些問題,希望企業要更慎重一些。
很少有人知道,中國日用化工產業嚴重被外資占領,諸如寶潔、聯合利華、漢高、強生、資生堂這些外資巨頭,幾乎囊括了市面上七成水平的日化品牌和產品。
內資企業的日化產品基本只能在中低端市場和一些細分市場比較艱難地經營??赡苡腥藭X得奇怪,為什么“日化”這種看上去并沒有什么技術含量的產品會是如此局面?
確實,“日化”的技術門檻不高,但卻具有很高的品牌壁壘、渠道壁壘和用戶習慣壁壘,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產業。我國企業早年缺乏資本實力,丟了市場份額,現在要搶回來的難度非常大。
不過,近幾年在國人消費習慣升級轉變以及電商崛起中,局面在往好的方向發展,而這次疫情有可能會產生一些以小博大、意想不到的效果。簡單來說就是:變化有利于內資,而不變有利于外資。
日化外資在品牌、渠道和使用習慣三方面都非常強勢,并且國際巨頭對于細分領域和微小轉變的反應能力比較差,所以它趨向于在比較穩定的條件下守住現在的局面;但是內資品牌和企業相對來說規模更小,同時更貼近用戶,所以在變化當中其實更容易搶占一些先機優勢。
這次疫情幾乎在一夜之間,用強烈的不安全感教育了我們,口罩、消毒液、日常防護用品、洗手液、空氣凈化、一次性消耗品這些東西的價值。疊加我國這些年財富增長、消費升級的趨勢,將有可能對我們的消費習慣產生一些長期的影響,進而為日用化工產業帶來一些變化。
因此,一些具有醫療技術背景的日化企業就有可能具有更進一步的優勢。當然,日化產業的變化是長期性的,且不確定性很大,還有待長期觀察。
*更多關于大白對疫情的思考,點擊收聽疫情公開課【疫情、謠言與勇氣】。
來源: 吳曉波頻道
相關資訊
-
2020-01-06
PE保護膜的功能要求和工藝
-
2019-11-20
選擇保護膜有什么建議?
-
2019-11-11
簡單描述一下保護膜的銷售方法
-
2019-09-07
什么是pe保護膜?pe保護膜大家懂嗎?
-
2019-08-06
PE保護膜的耐高溫性能
-
2018-11-20
西半球材料公司攜精品參展
-
2018-11-05
怎么去選擇PET保護膜?
-
2018-07-10
西半球:PET保護膜有何特點及怎樣來正確區分